消防工程中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1、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这包括标准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
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
的资质或许可证。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

阀等。
(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
(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运行、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
1.2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
况来进行,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
湿或腐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
爆等级。
(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
(5)电气火花引燃源。
(6)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
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
(8)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联结措施是否可靠。
(9)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1 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
1.3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3.1起重机械
1)翻倒:由于基础不牢、超机械工作能力范围运行和运行时碰到障碍物等
原因造成。
2)超载:超过工作载荷、超过运行半径等。
3)碰撞:与建筑物、电缆线或其他起重机相撞。 。
4)基础损坏:设备置放在坑或下水道的上方,支撑架未能伸展,未能支撑于牢固的地面。
5)操作失误:由于视界限制、技能培训不足等造成。
6)负载失落:负载从吊轨或吊索上脱落。
1.3.2施工场地内机动车辆 ‘
1)翻倒: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
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
载,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都有可能发生翻车。
2)超载: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
3)碰撞: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
4)楼板缺陷:楼板不牢固或承载能力不够。在使用车辆时,应查明楼板的
承重能力(地面层除外)。
5)载物失落:如果设备不合适,会造成载荷从叉车上滑落的现象。
61爆炸及燃烧:电缆线短路、油管破裂、粉尘堆积或电池充电时产生氢气
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爆炸及燃烧。运载车辆在运送可燃气体时,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火源。
7)乘员:在没有乘椅及相应设施时,不应载有乘员。
1.3.3传送设备
最常用的传送设备有胶带输送机、滚轴和齿轮传送装置,对其主要识别以
下危险、有害因素。 ‘
1)夹钳:肢体被夹入运动的装置中。
2)擦伤: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
3)卷入伤害: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带子之中。
4)撞击伤害:不正确的操作或者物料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
1.4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4.1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 ‘
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
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其主要有以下危险、有害因素:
1)登高装置自身结构方面的设计缺陷。
2)支撑基础下沉或毁坏。
3)不恰当地选择了不够安全的作业方法。 .
4)悬挂系统结构失效。
5)因承载超重而使结构损坏。 ,
6)因安装、检查、维护不当而造成结构失效。
7)因为不平衡造成的结构失效。
8)所选设施的高度及臂长不能满足要求而超限使用。
9)由于使用错误或者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不稳。 .
1 0)负载爬高。
11)攀登方式不对或脚上穿着物不合适、不清洁造成跌落。
12)未经批准使用或更改作业设备。
13)与障碍物或建筑物碰撞。
14)电动、液压系统失效。
1 5)运动部件卡住。
1.4.2登高装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
下面选择两种装置说明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其他有关装置的危险、有害
因素识别可查阅相关的标准规定。
(1)梯子。
1)首先,要考虑有没有更加稳定的其他代用方法。其次,要考虑工作的性
质、持续的时间及作业高度,如何才能达到作业高度,在作业高度上需要何种
装备及材料,作业的角度及立脚的空间以及梯子的类型及结构是否合理。
2)用肉眼检查梯子是否完好而且不滑。
3)在高度不及5m且需要用登高设备时,由一个人检查梯子顶部的防滑保
障设施,由另一人检查梯子底部或腿的防滑措施。
4)是否能够保证由梯子登上作业平台时或者到达作业点时,其踏脚板与作
业点的高度相同,而梯子是否至少高过这一点1 m,除非有另外的扶手。
5)梯子的立足角,是否大致为75。(相当于水平及垂直长度的比例为1:41。
6)梯子竖框是否平衡,其上、下两方的支持是否合适。
7)是否对梯子定期进行检查,除了标志处,是否还有喷漆之处。
8)不能修复后再使用的梯子应当销毁。
9)金属的(或木头已湿的)梯子导电,不应当将其置于或者拿到靠近动力线
的地方。
(2)通用脚手架
安装及使用通用脚手架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危险、有害因素:
1)设计的机构能否保证其承载能力。
2)基础能否保证承担所加的载荷。
3)脚手架结构元件的质量及保养情况是否良好。
4)脚手架的安装是否由有资格的人或者是在其主持下完成的,是否其安装
与设计相一致、设计与要求的负载相一致,符合有关标准。
5)是否所有的工作平台铺设完整的地板,在平台的边缘有扶手、防护网或
者其他防止坠落的保护措施;是否能够防止人员或物料从平台上落下。
6)是否提供合适的、安全的方法,使人员、物料等到达工作平台。
7)所有置于工作平台上的物料是否安全堆放,且不超载。
8)对于已完成的结构,是否未经允许就改动。
9)对结构是否有检查,首次检查是在建好之后,然后是在适当的时间间隔
内,通常是周检;检查的详情是否有记录并予以保存。 .
2、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物品、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
湿度和辐射等。 ·
2一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
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
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i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
危害识别、分析、管理的基础。
危险物品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
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
危险物品分为以下1 0类。
(1)易燃、易爆物质: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
于其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而产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
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
(2)有害物质: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人、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刺激性物质: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如丙烯酸酯)的物质。有些人
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
(4)腐蚀性物质: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碱)。 腐蚀性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腐蚀性物 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 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 腐蚀性物质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无机碱、有机碱、其他有机和无机腐 蚀物质等五类。腐蚀的种类则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大类。 腐蚀的危险与有害主要包括以下4类。
1)腐蚀造成管道、容器、设备、连接部件等损坏,轻则造成跑、冒、滴、
漏,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缓慢泄漏,重则由于设备强度降低发生破裂,造成易
燃易爆及毒性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火灾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2)蚀使电气仪表受损,动作失灵,使绝缘损坏,造成短路,产生电火花导
致事故发生。 ’
3)腐蚀性介质对厂房建筑、基础、构架等会造成损坏,严重时可发生厂房
倒塌事故。
4)当腐蚀发生在内部表面时,肉眼不能发现,会形成更大的隐患。例如石
油化工设备,由于测厚漏项而造成设备或管道破裂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5)有毒物质:以不同形式干扰、妨碍人体正常功能的物质。它们可能加重
器官(如肝脏、肾)的负担,如氯化物溶剂及重金属(如铅)。
1)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或机体正
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
2)工业毒物:工业毒物按化学性质分类,这在物质危险识别过程中是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中分为:
I级一一极度危害;
ll级一一高度危害;
lIl级一一中度危害;
IV级一一轻度危害。
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其中I级l 3种,ll级26种,Ⅲ
级1 2种,lV级5种。
(6)致癌、致突变及致畸物质:阻碍人体细胞的正常发育生长,致癌物造成
或促使不良细胞(如癌细胞)的发育,造成非正常胎儿的生长,产生死婴或先天
缺陷;致突变物质干扰细胞发育,造成后代的变化。
(7)造成缺氧的物质:蒸气或其他气体,·造成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减少或者阻
碍人体有效地吸收氧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氰化氢)。
(8)麻醉物质:如有机溶剂等,麻醉作用使脑功能下降。
(9)氧化剂:在与其他物质,尤其是易燃物接触时导致放热反应的物质。
(1 0)生产性粉尘: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粉碎、筛分、包装、配料、混
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除尘等生产过程中的粉尘。
生产性粉尘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分析可能产生的粉尘种类和部位。
2)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或模拟实验测试数据进
行类比识别。
3)分析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扩散传播的途径、作业时间、粉尘特性,确
定其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
4)分析是否具备形成爆炸性粉尘及其爆炸条件。
2.2工业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噪声能引起职业性噪声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
的高发,会使操作人员的失误率上升,严重的会导致事故发生。 争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
源、声级和频率。
振动危害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可导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
振动危害的识别则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
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2.3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3.1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
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高温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可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
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劳动者的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
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低温可引起冻伤。
2)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
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事故。
3)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
4)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增大。
2.3.2生产性热源
生产性热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业炉窑,如冶炼炉、焦炉、加热炉、锅炉等。
2)电热设备,如电阻炉、工频炉等。
3)高温工件(如铸锻件)、高温液体(如导热油、热水)等。
4)高温气体,如蒸汽、热风、热烟气等。
2.3.3温度、湿度危险、危害的识别方法
温度、湿度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表面绝热层的有无,表面温度,与操作 者的接触距离等情况。
2)是否采取了防灼伤、防暑、防冻措施,是否采取了空调措施。
3)是否采取了通风(包括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换气措施,是否有作业环境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
2.4辐射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化学反应、金属加工、医疗设备、测量与控制等
领域,接触和使用各种辐射能的场合越来越多,存在着一定的辐射危害。辐射
主要分为电离辐射(如o(粒子、p粒子、y粒子和中子、x粒子)和非电离辐射(如
紫外线、射频电磁波、微波等)两类。
电离辐射伤害则由a、p、x、y粒子和中子极高剂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
射频辐射危害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
2.5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在从事手工操作,搬、举、推、拉及运送重物时,有可能导致的伤害有:
椎间盘损伤,韧带或筋损伤,肌肉损伤,神经损伤,挫伤、擦伤、割伤等。其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分述如下。
(1)远离身体躯干拿取或操纵重物。
(2)超负荷的推、拉重物。
(3)不良的身体运动或工作姿势,尤其是躯干扭转、弯曲、伸展取东西。
(4)超负荷的负重运动,尤其是举起或搬下重物的距离过长,搬运重物的距
离过长。
(5)负荷有突然运动的风险。
(6)手工操作的时间及频率不合理。
(7)没有足够的休息及恢复体力的时间。
(8)工作的节奏及速度安排不合理。
一 2.6重大危险源的识别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
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分为两大类:①机电安装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②贮存区重大
危险源。 ‘
有无重大危险源应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GBl 82 1 8)进行识别。
2.7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1)经验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的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过程。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

上一篇 消防工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下一篇 消防工程中危险、有害因素控制